新華社記者王丁、童芳
“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10月8日在成都博物館落幕。此展自6月10日開幕以來,共計超過140萬觀眾觀展。
見字如面 “相認”千年
“稼軒先生,見字如面。”辛棄疾唯一傳世真跡《去國帖》從故宮博物院來到成都,觀眾爭相觀看。
這是成都前所未有的一場文化盛宴。比甲骨文更早的賈湖刻符龜甲、鐫刻歷史“骨相”的殷商卜骨,以及辛棄疾、趙孟頫、祝允明真跡……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的這一展覽,集合了全國20個省、直轄市,40個文博機構的220件珍品文物,其中一級文物70件,珍貴文物占比達90%。
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辛棄疾《去國帖》。新華社記者唐文豪攝
成都博物館交流宣傳部主任王立介紹,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每天約有1.7萬人觀展,近6成是省外觀眾,80%以上為年輕觀眾。
記者看到,有的觀眾一邊觀看一邊記錄,有的在認真臨??;有的帶著自己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前來,和文物拍照打卡,與古人“對話”。觀眾還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分享排隊攻略、觀展攻略,并上傳自己的觀展照片及筆記、書畫等。
“說見字如面,大抵要兩個條件,認得其字,懂得其意。藉由漢字,我們得以相認。”一位觀眾留言說。
6月10日,觀眾在成都博物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上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唐文豪攝
生生不息 激勵今人
龜甲、陶器、青銅器、竹簡、磚石、絹紙,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不斷發展變遷的漢字載體、書寫方式,承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序廳的第一件文物是賈湖刻符龜甲,刻符形似一只眼睛,暗喻中華文明在混沌中睜開雙眼。
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賈湖刻符龜甲(6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唐文豪攝
來自甘肅省鎮原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秦二十六年銅詔版,陰刻著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字跡清晰,彌足珍貴,是秦統一文字、變大篆為小篆的歷史見證。從此,統一的文字成為中華民族四海一心的文化標識。
隋唐以后,書法名家輩出。祝允明用草書揮就的千古名句,辛棄疾用方正挺拔的筆力書寫中國文人修身致知、心懷天下的精神世界……字字句句,隔柜相望;精神氣韻,激勵今人。
“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綿延不絕,漢字是重要的紐帶和例證。我們策劃這個展覽,為的是讓觀眾跟隨漢字發生發展的歷程,看到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成都博物館副館長、總策展人黃曉楓說。
賡續文明厚植自信
據了解,為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漢字蘊含的文化內涵,成都博物館先后邀請國內專家,從考古發掘、歷史研究、書法藝術等角度開展系列講座,推出系列社教活動、研學課程等。
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蘇士澍說:“希望在數字化、科技化的時代,多舉辦這樣的展覽,把中華文化基因保存好。”
成都博物館館長任舸認為,展覽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國人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
“正是基于對這一趨勢的認識,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結合點,用文物闡釋歷史故事、文化內涵、精神氣質,以賡續中華文明,厚植文化自信。”任舸說。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progvisions.net/showinfo-33-30200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