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關鍵遺址中,殷墟,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察時指出。近日,殷墟博物館新館對公眾開放,讓我們循著總書記的足跡,同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毓靈一起,了解殷墟國寶,感受中華文明何以歷久彌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遺址考察時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
截至目前,殷墟出土的刻辭甲骨已超過16萬片,發現單字約4500個,已釋讀的大概有三分之一。
近年來,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新技術的賦能下,我國的甲骨文整理與研究正加速進入人工智能時代。
亞長牛尊是截至目前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容器。“亞”是武官的稱謂,“長”是家族姓氏,墓主人亞長是商王朝南部“長”國的部落首領。
何毓靈介紹,“近期,我們與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合作,圍繞亞長牛尊的青銅冶鑄工藝進行了研究和模擬復原。最新發現,牛尊尾巴上的斷裂很可能是鑄造過程中造成的。”何毓靈表示,后續還將繼續開展更為細致和深入的研究。
據不完全統計,殷墟至今已出土馬車上百輛。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商代馬車的結構逐漸清晰。當時的車可以坐幾個人?怎樣駕車?
“馬車是世界古文明重要的交通和運輸工具,殷商人學習了馬車制造技術,并發揮創新精神,對其進行了科學改良,使其更適宜本土環境。”何毓靈介紹,“這充分體現出殷商時期中原王朝的開放包容、不斷創新、融會貫通。”
與馬車一樣,青銅鑄造技術也體現出殷商人的創新精神。
何毓靈介紹,“冶金術經過夏代、商代早中期不斷創新突破,中原鑄造出了冠絕時代的‘國之重器’。”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抖Y記》記載,這九字箴言是商王朝建立者湯的盤銘。三千多年過去,這句話仍激勵著今人。
文脈悠遠,與古為新。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從歷史中演化創造、于傳承中生生不息。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察時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總策劃:呂巖松
總監制:孫承斌 班瑋
出品人:李俊 常愛玲
策劃:齊慧杰 周寧 令偉家
監制:胡國香 雙瑞 桂娟
終審:于衛亞 康麗琳 姜晨 馮璇
記者:袁月明
主創:王晶晶 陳倩 唐顥宸
設計:王宇軒
編輯:王文源
技術支持:龐子樂
參與設計:齊梓焓(實習)
素材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殷墟博物館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制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progvisions.net/showinfo-263-31519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