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年來,農業農村呈現出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跨越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邁上大臺階,農村民生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農民收入多少與是否富裕,是觀察“三農”成效的一個重要視角。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增強。數據顯示,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3年糧食產量達到13908億斤,比1949年增加1萬多億斤;糧食單產大幅提升,2023年全國糧食單產389.7公斤/畝,比1949年增加321.1公斤/畝。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立足國情農情,順勢而為,給未來鄉村發展創造難得的機遇。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從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建設,從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拓寬,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農業農村改革發展重大任務作出系統部署,不斷做好“三農”這篇大文章,提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促進農業繁榮、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供重要遵循,著力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農”工作不僅要著眼于“三農”本身,更要看“三農”之外的鄉村振興戰略政策,有了政策支撐才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持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和農民書屋工程,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等,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做好“三農”這篇大文章,要不斷掘得源頭“活水”。黨的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積分制、清單制等務實管用的鄉村治理方式得到推廣,農村移風易俗持續推進。多部門聯合創建了293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和2968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一系列舉措推動農民群眾生活更加舒心、順心。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不斷提升各級黨組織農村工作的能力水平,繼而推動“三農”工作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給鄉村全面振興創造機遇。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盤點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三農”發展成就,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只要把事關涉農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好政策執行過程中簡單化和“一刀切”,定能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大河網河聲評論員 魚予)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progvisions.net/showinfo-16-33447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