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據要素“乘以”農業,會得出怎樣令人驚艷的結果?
安徽省太湖縣牛鎮鎮羊河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走進村中的“羊角云青”茶集中種植區,我們可以看到智能傳感器正實時采集著關聯茶樹生長環境的核心數據,“水肥一體化”子系統正在依據上述數據給出施肥、灌溉調度建議……“用數據說話”正在為科學種植管理提供第一手決策依據。
洋河村的茶田是近年來農業數字化發展的一個縮影。用數據要素賦能農業發展,中國一直在行動。近日,國家數據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數據要素×現代農業”行動。這場以數字賦能現代農業的行動,正推動數據要素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
數據要素:成為“新農資”
冬日,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黑土地已被厚重的積雪覆蓋。
廣袤的黑土地上,土壤墑情監測站、視頻監視站、自動氣象站的數字信息通過網絡傳輸至控制中心。望奎縣已實現大田生產和耕地質量全過程監測,覆蓋面積近20萬畝。
走進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的溫室,一派郁郁蔥蔥。“通過對光照、溫濕度智能調控,保證脫毒薯苗在最適合的環境下生長,確保能產出優質種薯。”技術員趙井玉說。
作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數字賦能讓望奎的農業生產加速擁抱“智能化”。
實時監控大棚內濕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農技專家通過遠程智能化監控系統指導種植……在山東省滕州市西崗鎮柴里西村數字鄉村示范園里,90后新農人劉福匯每次遇到種植難題,都通過手機上的數字鄉村平臺與農技專家進行交流。
“以前種地靠鋤頭,現在種地靠手機。”劉福匯說,一部手機就能實時監測大棚內的各項指標,還能與專家遠程連線,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隨著山東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廣大鄉村對接“云端”,數據要素與農村加速融合,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改變。
過去種田靠人力,現在種田靠算力。在中國,數據要素正成為“新農資”,讓農民挑上了金扁擔,有了致富的底氣,也讓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根據《行動計劃》的要求,提升農業生產數智化水平,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相關服務企業融合利用遙感、氣象、土壤、農事作業、災害、農作物病蟲害、動物疫病、市場等數據,加快打造以數據和模型為支撐的農業生產數智化場景,實現精準種植、精準養殖、精準捕撈等智慧農業作業方式,支撐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效率等,是“數據要素×現代農業”行動的發力方向。
《行動計劃》還要求提升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支持在糧食、生豬、果蔬等領域,強化產能、運輸、加工、貿易、消費等數據融合、分析、發布、應用,加強農業監測預警,為應對自然災害、疫病傳播、價格波動等影響提供支撐。
數據賦能:鼓起農民“錢袋子”
數據要素的賦能不僅讓會種地變成“慧”種地,還讓農民鼓起了“錢袋子”。
2023年12月5日晚,湖北省宣恩縣李家河鎮板栗園村返鄉創業電商周振元家的院子里,芋頭、百合等農產品和數百個待發的包裹堆成一座座小山。周振元和妻子田丹還在加速裝貨打包,爭取將當天訂單全部打包,趕上明天清晨的郵車全部發走。
今年30多歲的周振元,大學畢業后在杭州一家集團公司擔任電商平臺主設及運營,看到外面電商發展得如火如荼,而家鄉的土特產“長在深閨無人識”。2017年,他在板栗園村黨支部的邀請下辭職回鄉,開起了淘寶店,主營洋荷、百合、芋頭等山貨,當年銷售額就達到400萬元,后來又入駐拼多多、抖音、微店等多個電商平臺。2022年他家農產品銷售額達到了1200萬元。
“現在每天出村的快遞有800多件,高峰時有上千件。”周振元頗為自豪。值得一提的是,周振元還帶動了鄉親們共同致富。最初創業時,周振元是收購農村的山貨再在網上銷售。隨著訂單增多,收購的農產品已供不應求。周振元開始流轉土地,種植當地農產品,解決貨源不足的問題。2022年底,他的種植面積達到了400畝,全年可帶動100余人就業,并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種植1000余畝,周振元樂意向他們傳授經驗,尋找銷售渠道。并為部分村民提供種子和技術并回收農產品,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周振元的成功是數據要素賦能農產品商品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通過數字經濟與農村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鄉村產業的活力和實力不斷提升。依托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數字鄉村建設為農業農村經濟蓬勃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以“數商興農”工程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在帶動農村經濟暢通循環和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現在,數字要素賦能農業生產和銷售工作有了新重點——增強消費者信任、培育以需定產新模式。
《行動計劃》要求,提高農產品追溯管理能力,支持第三方主體匯聚利用農產品的產地、生產、加工、質檢等數據,支撐農產品追溯管理、精準營銷等,增強消費者信任。
《行動計劃》還要求培育以需定產新模式,支持農業與商貿流通數據融合分析應用,鼓勵電商平臺、農產品批發市場、商超、物流企業等基于銷售數據分析,向農產品生產端、加工端、消費端反饋農產品信息,提升農產品供需匹配能力。
數農結合:打通產業鏈
數據要素與農業的深入結合,在打通農業產業鏈的同時,也為第三方主體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艾海鵬最近有點忙,作為極飛科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尉犁縣超級棉田項目的負責人,從2023年年初開始,他已經數不清接待了多少參觀訪客。
2021年,兩個90后小伙子艾海鵬和凌磊帶著4架農業無人機、300多套智能設備,來到了尉犁縣,挑戰2個人完成3000畝棉花試驗田(也稱超級棉田)從種到收全過程。
極飛科技尉犁縣超級棉田借助數據要素、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實現自動化耕種、遙感巡田、智能水肥管理、變量病蟲草害防治、物聯網監測等,將傳統管理3000畝高標準棉田所需的30名工人縮減為2人,大幅提升效率。“哪怕是最忙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坐在空調屋里,操作自動化智能設備完成棉田的一系列工作,就像打游戲一樣輕松。”艾海鵬說。
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的精細管理下,超級棉田第一季喜獲豐收,賺回當年種植成本并有盈余,初步驗證了無人化管理模式應用于大規模棉花種植的可行性。從第一季延續到了2023年的第三季,超級棉田逐漸打磨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并以顯著的降本增益成果,為更多傳統種植者提供了參考復制的成功樣本。
“無人農場其實就是把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都以數據化的形式呈現出來。”經過實踐,艾海鵬對無人農場有了自己的理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老棉農可能會根據自己十幾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連續多少天15℃以上就能播種了,我們需要的是把這種經驗轉化成數據,傳感器顯示積溫達到某一個數值后,系統會提醒我,該播種了。”
把生產經驗轉化成數字模型,讓不懂農業技術的人也能種地,這是艾海鵬正在做的事。通過將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等技術引入棉花種植,超級棉田開創了無人化管理模式應用于大規模種植場景的全新路徑。其經濟性和可推廣性,讓更多傳統棉農也能快速復用,以更少的人力成本和資源投入,提升種植效益。
2023年,超級棉田正式開啟了“復制”模式。來自尉犁縣的棉農楊小佳,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引進超級棉田的智能灌溉模式后,楊小佳今年的種植成本大幅降低,僅人工費用就節省了超30萬元。此外,智能化、標準化的執行還降低了棉田水電、農資等費用的支出,與去年傳統種植方式對比,今年總體畝均成本下降12.7%。
向外輸出基于數據要素的超級棉田種植管理服務,讓作為一家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公司的極飛科技成功以第三方主體的身份參與到了現代農業的產業鏈當中,找到了用數據要素為農業賦能的發展之路。
現在,《行動計劃》對于第三方主體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服務有了新提法。
《行動計劃》提到,推進產業鏈數據融通創新,支持第三方主體面向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智慧種養、智慧捕撈、產銷對接、疫病防治、行情信息、跨區作業等服務,打通生產、銷售、加工等數據,提供一站式采購、供應鏈金融等服務。
這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第三方主體參與到用數據要素為農業賦能的事業中來。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progvisions.net/sannong/show-16-31045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